02 December, 2020

安好


人们过这一生,都是为了维系生命而努力活下去。但可见有些人没办法靠说服自己抱着那思维持续下去,总在某个度过三张生日的庆生会或某个下午等着雨停的空隙,一些微妙的想法就会偷偷溜进脑里。

“我在干嘛呢?”

“这里是哪里?”

“我要像这样一直生活下去么?”


那些想法只是单纯的一把声音,但却停留在心里许久。如果不说出来,恐怕也无法就这样忘记。它会停留好久好久,而且会囤积。

我想有些人把情侣/夫妻关系形容成合作关系是有理由的,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两人合作无间确实比一人来得好。检视、反省、检讨、确认…这些自我QC的程序反复太久,真的会陷入无限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总要有第三方来肯定自己,那个心里的另一个我才感觉安心,这下才甘愿。是呢,谁不想得到爱人的肯定?就算外表看起来超有自信、超坚强的人类,他终究是人类,不愿被看穿的脆弱,那外表之下肯定有他的理由。

爱一个人确实比拯救地球容易。在选择爱一个人或是厌世得自暴自弃之前,我还是选择前者,虽然不清楚自己是否懂得爱人。以前觉得“相爱一定会受伤害”这句话很合理,保持距离就不会有伤害…但现在觉得这想法超蠢的。如果有爱成为动力的来源,人或许就不会选择自暴自弃的活法。

我深深觉得遇见适合的人比遇见喜欢的人还要难。我的爱情观属于日久生情和细水长流,遇见适合的人往后的日子可以慢慢培养喜欢和爱;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得经过无数次的磨合,当中如果没有伟大的爱恐怕很难做到。

有一种鸡汤是“在别人爱你之前,你要先爱自己”,这句话并不陌生,但为何我现在觉得它充满陈词滥调?当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没有很认同,但也无法否认,说不出来有什么bug。其实那个bug就是“在别人爱你之前”,把它去掉就好多了。无论如何、无时无刻、何地何处,都要爱惜自己。把生活过好,好好享受孤独。


“愿你的时光清新如夏,岁月安好不容倾塌。”


13 November, 2020

一见你就笑

这篇,纯粹只为记录生活。
想想,久违的这些纯粹,该纯粹的时候就要多纯粹。

日夜的勿忘我

第一次为自己买花,选择勿忘我是因为它枯萎之后依然如常绽放的紫色。
世界上有太多太容易腐朽的东西,至少我认为它不是。


💐


重拾Origami,童年时期受陶冶,从书中学习如何折纸的趣味。
小时候折好几次都失败的纸折花,长大后突然用吹灰之力就折成了。

原本只打算折个迷你小花束当作给乐萱的生日礼物,
但折一折手指好上瘾,所以多折几束送给二姐和大姐。

中间的给乐萱,左右两束各自给大姐和二姐

于是促成了更完整、更大的花束
(你也知道当你一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
在哥注册日前一天完成包扎,借由他手送给新娘——我嫂嫂的手花。
此时我也见证他们俩的结婚注册仪式(我不是证人但是摄影师,呵)恭喜啦~

✨ 我有嫂嫂啦 ✨

话说一星期里都在脑中构思手花的构架,剩下的就靠手艺和观察~
当然还得感谢 Evon 的指导,她之前喜欢花艺也做过类似的工作,请教她最适合不过了。
很自豪的说,我挺满意这成果滴~

一星期折好纸花,一个下午包扎好花束

我对手花的最低要求是,它看起来至少要有“一球”的感觉,呵~

爸载我去买手花材料的路上,瑶瑶和乐芯也粘着一起去~


👩🏻‍💻 


上个月在某个周末的12小时拍摄之后,工作一直都很忙碌,检视影片到我眼睛快瞎掉,编排剪片的次序,排好storyboard再交棒给同事剪辑成完整影片,再做opening的动画图,还没能开始配音和上字幕呢。

反正已经meet不到deadline,我唯有佛系做。

工作再怎么忙,生活还是该有它纯粹的样子

💭

10 November, 2020

去年老板的有感而发


老板突然有感而发,说这行完全依赖客户,我方却没办法插手任何客户业务政策,收入也很被动。谈及我们要有自己的产品,虽然WLLT已经发行,但他还在想公司本身的创新价值,可以为我们带来如何的变化。听过老板这番话,有种空虚无力的感觉。

时代的演变,设计这行变得很难做。人们不再思考设计的价值,以及随手可得的设计,显得很廉价。毫无质疑的是,脸书改变这世界的趋势。人人成为低头族,人们不再交谈,人们只专注在手机里头,天天有成千上万的资讯涌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种种问题。

客户有法老王一般的思想,宁愿死在自己建造的金字塔,也想尽办法不让他人侵入。我说如果法老王还在世的话,他的金字塔就不可能是金色的了。金色可以很时尚,但一不小心就会变得很俗气。

客户认为会购买房地产的客户没有极佳的思考能力,他们有的是财富,购买房地产作投资无需考虑任何因素,因为他们有的是钱。这是我听过最荒唐的事情,也许我不理解富人的那套想法,也不太想要理解。

老板对他们千依百顺,也不是没有原因,只是跟这个世界抗争都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又陷入“为什么大家都在想尽办法赚更多的钱”、“大家可以不为了钱而做么”无限循环的问题之中。仅仅适应这世界,反而做得还不够,还得要有速度。


文/2019.11.7

22 October, 2020

不客观的物质需求

我最近对那种实现小小欲望的满足感有种骄傲,该说是现在才领悟到物质世界带给我的快乐吗?

近日和友人聊天时谈起父母以前的生活都吃过苦所以明白赚钱不容易,但反观俩老现在的生活方式都大不同,一方省吃俭用、一方享受当下。俗话说,孩子从小被父母灌输的概念真的会影响一辈子。我妈在日常中频频唠叨她执有的金钱观念,在我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奏效。我妈到现在还会问我新买的衣服多少钱、去旅行这么花钱不要去、钱要存起来以后老了才不会愁等等的劝告。我的原则是先满足需求,再解决欲望。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对想要的执着个屁,为自己花钱都不爽不快的。

对一切物体和现象都认为是客观存在的我,其实对于那间咖啡馆的食物好不好吃、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味蕾没有太大的执着,我甚至认为食物好不好吃跟当下一起去吃的人有极大的关系,记忆中好吃的食物都有很美好的回忆。但这种既定概念足渐改变,味蕾有想吃的味道,虽然千里迢迢驾车去只为了满足味蕾,脑子里是一百个不愿意的,最后还是身子先行动了。

有一次和友人吃饭,店员下错单,上来的甜点不是我们要的口味,于是叫来店员说他们下错单,请他们重做。但当下这店员有点错愕,首先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下错单的表情,还问我们是不是OK with这个甜点(感觉有点强迫我们接受)。我当下就启动客观mode加上软耳根,感觉到店员的为难,我什么口味都可以接受,下次再回来点那个口味就好。但友人想了想,还是坚持要求店员重做。啊,对了,这是身为客人要求的权利呢。我从事的职业性质都在满足客户的要求,是属于服务类型和解决问题的设计行业,所以我明白服务的人做错事情有多为难。偶尔忘记我有时也是客人,可以向其他人提出要求或疑问,尽力满足自身其他的需求。

客观归客观,但Papasan的食物是真的好吃,因为份量实在是没话说~


文/2020.08.30

01 October, 2020

经济学男孩

两年前,我曾经在一个宗教形式的聚餐上遇见一个经济学男孩,初认识见面就跟我畅聊“使命”、“人生目标”这些话题。

他觉得经济学是他的人生目标,好比自己活在这世界上的存在意义似的。

我问他,“那如何肯定这种使命?”

他说,他就是会知道。

他还说,找到最高境界的自己,提高生命的境界,是每个人的专利。

快散场的时候,我无意中听闻现场有个患有轻微忧郁症的孩子,于是父母才带这孩子来参与聚会,借助宗教的力量让他好起来。

我后来才知道,那个患有轻微忧郁症的孩子,正是那个和我畅聊的经济学男孩。

在他人眼里,他的使命、人生目标、理想,都是想太多而导致轻微忧郁症的因素。

我后来再也没去过那聚会,却时不时会好奇那个男孩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15 August, 2020

A matcha day with 相美

今早赖床赖到该是时候出门的时候才出门,连早餐都没吃,很期待又要为我喜欢的人和美食撒钱。最近对撒钱这回事很看得开,而且为了幸福回忆和快乐时光买单是我最近秉持的信念,对方是default list里的相美,撒钱没有一丝犹豫。

说起Soul Cafe,她之前在那里做Journal,没有点任何食物,但店里人来人往的,所以她有些尴尬,心想是不是该让位给其他光顾这间食物的顾客呢,自己霸占一张桌子有点什么。于是她不想再postpone,我们约定在Soul Cafe吃brunch。她craving for seafood,叫了一盘海鲜pasta,我依然点青酱pasta。下次可能真的不能再点青酱pasta,明明他们也有好几样别的选择的说。


原本想去Kakiyuki,但和相美商量之后,决定去Komichi Tea House,一直想去但找不到时机去的抹茶茶屋。相美最近试过La Vie en Rose Pâtisserie的cheese cake之后,觉得这简直是天堂level的甜点,一般的cheese cake已经满足不了她的味蕾。她尝过店里各种口味的Beignet(法式甜甜圈),也从此开始接触抹茶口味的甜点。我也喜欢抹茶,在她的角度看来我不爱甜食,但我却对带有苦味的抹茶情有独钟,因为它是甜食中最不甜的那类,我确实非常认同她说的理由…mystery resolved!


离开Komichi Tea House之前,店主问相美是不是日本或韩国人,然后店主突然说起流利的韩语,很神奇!原来她在韩国呆过一阵子,相美赞她的韩语很道地!这间Tea house是店主三年前和一位日本朋友一起共同经营的,我想她的手艺都是向那位日本朋友学习的。之后我们步行到附近的La Vie en Rose Pâtisserie take away 甜点,店里面满满的都是人,店外面也都是一群不知在干嘛的人。相美给我买了一个抹茶口味的Beignet,当做下午茶享用,单单只是好吃还远远不足以形容它的口感。

之后送相美回家,顺便看看Duyu & Coco。相比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时候,性格变化很大。例如Coco以前还小的时候很粘人,会想要别人摸摸它,但现在反而对陌生人保持距离;Duyu以前很hyper-active,老是想要人们陪它玩,不太能摸摸它的说,一伸手它会以为你要和它玩,但现在比较温驯,比较可以给人摸摸,也不会老是想要找你玩,两只猫的性格长大前后的差别很大。


相美说起领养它们的经验,其实没有特别的理由,领养的心是很自然而然产生的。她起初根本也没想过要领养猫,而且还是两只。领养Duyu前,她有一阵子常常夜里睡不着觉,张眼闭眼都会想起Duyu的样子,虽然它在外头可能比较快乐,但两星期后相美决定领养它,好让自己可以安心。她也曾经怀疑过Duyu是属野性的猫咪,但相处过后发觉其实不是。兽医说如果猫咪和其他猫咪一起活动的话,那它野性会比较大,但Duyu似乎常常独自活动,它似乎比较喜欢亲近人,常呆在警卫旁边,不会抗拒和人一起相处。


人与猫之间的羁绊,那个促成的契机其实很简单。我想将来某一天我可能会领养一只猫,但绝不会因为害怕失去它的感觉所以不领养它,明明心里很清楚它将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因缘,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样的道理,一念之转,因缘又转,缘与缘之轮转,相互影响。




09 August, 2020

冬青鱼出山记

当回大人的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星期已过去。

我想在长大之后去放肆的浪,是一种充分疼爱自己的表现。我并不觉得生日当天可以有豪华派对、吃不完的美食,和很多很多人前来到此祝贺我又老了是种过生日的感觉。我6/2在作祟,觉得这种日子不值得被祝福,或者只是纳闷为何大家庆祝生日的方式都一样,何不来个不一样的呢。当然这种想法只有长大了才够勇敢说出口,小时候说这种话只会惹大人生气而已。生日当天过生日心情很尴尬很矛盾很复杂,所以尽可能选择平淡的过,真正好玩的就在那日之后。

我挺羡慕那些早已意识到自己的需要而寻求方案而自行实现的人,我对自己的感受后知后觉,拘谨且也不懂主动索取。所以一年当一次小孩,放肆的纵容自己,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们,无疑是近几年才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需要。

一年一次放纵对我来说也足够充电,quota可以撑多则一年、少则半年之久。一年之内会发生什么事呢?会有什么改变呢?工作生活得如何呢?和家人关系处得如何呢?我都会好奇关于大家的这些事儿。扬问我说为何要到他活腻的地方旅行,我说我是去浪的呀,又不是去生活的~但去哪里浪都没关系,主要还是因为我想要见的人们都在那个城市生活,这次还应验我心声去麻坡玩一趟,给虹的爸妈喂饱饱,久违的家常便饭。

我大概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对朋友们的“绑架”、“拐带”很上瘾,被虹&西西“绑架”去海浪滔滔、被扬“威胁”体验premier class电影院、被晴&宏“绑架”去森林里一间绝美的咖啡馆、被虹“拐”去麻坡,但我都答应了呵呵呵呵~多亏这些愿意“绑架”我的朋友们,今次的体验非凡啊。

每每来这城市最震撼人心的是它在黑夜里也有发光的时候,我和Mo、欣怡一起被这夜景治愈,我想小时候对它的憧憬至今依然没变。那时候才发现其实有距离的它才让我更珍惜,城市也不仅仅是纸醉金迷和繁华喧嚣而已,相信在城市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它不尽相同的魅力。

最后一天的离别很平淡,晴和琪抱我很紧很紧,找不到放开的时间点。晴说她喜欢第一个晚上在她家的bonding time(喝酒玩牌聊天session)。我也已经好久没有和朋友们度过这么纯粹的时光,虽然我们想尽办法要摸清彼此牌底的居心一点都不纯粹,呵。

这一趟浪记有海边、渔村、森林、大树、夜景、日落、晴天、大雨、美食、猫咪…还有一堆很温暖的人们。29岁以这些美好的人事物开始载入记忆库,是非常被受祝福的方式,至今以后的人生才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再来过。



18 May, 2020

主动

主动积极对我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主动去扮演别人不想扮演的角色,主动去回应别人的要求,主动去理解别人的思维。自我意识很强烈的那阵子,大概发生在19-21岁,正是读学院那三年。那时候最难捱的,是主动去了解自己这回事。

我人生中的挫败感,在于我费尽心思了解自己的那三年。以“自己”为主题的功课,三年里都有接触过,而且还是重要的科目。学院时期功课很忙,加上要了解自己才能开始的功课,我以低空飞过的分数pass了那些重要的科目…内心原本不应该及格的说。只要那些有关于“自己”的功课,我都让自己fail得一败涂地,虽然讲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我过关了。

有时候对太认真的自己感到很懊恼,当找不到满意的交代或答案的时候,我也从未想过要放弃,非常追根究底,还有点偏执。因为未曾想过要了解的自己,为了功课而被逼就范,那很痛苦。莫名觉得这是讲师给的人生课题,过程满满的疑惑,虽然成绩没有很出色,但多亏那三年的时光,不管是私下找讲师和前辈所有过的对谈,还是和组员熬夜赶功课在露台聊过的话题,当中多多少少都有影响我的作用。

关于了解自己这一点,尤其工作后独处时间变多,仍然学习和自己相处。从一个自卑情感很严重的人,到能够客观面对自己,不太记得当中有过多少自我拉扯,但我只知道能够做到平常心,已经是一件很感恩自己的事了。

自以为超级迟钝、后知后觉的我,却从未发觉自己早已臣服于自己的设计。近来接触人类图之后,我体验前所未有的豁达,更像是脑洞大开的感觉。原来我在了解自己这方面没有让我失望,原来我早已是拥抱自己的那个我。

08 May, 2020

无眠


MCO已经进入第50多天,这些天忙工作、煮饭、生活,忙到忘了今天是公共假期,由于对卫塞节不是公共假期的印象非常强烈,闲下来的这天有种捡到宝的感觉,我的后知后觉太严重。仔细想想,我的迟钝有时候可以是一年或十年之久。

捡到宝的后遗症,就是没用头脑的这天,自然而然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来想东想西的,所以无眠。11点半躺在床上毫无睡意,或许起身做点消耗精神的事情…很显然白天我没有做些需要动脑的事情,自觉头脑已经得到非常好的休息,然后晚上又会后悔莫及,为何白天不多用点脑子或消耗多一些…根本就是活生生的矛盾体,着实非常痛苦。

但终究还是会和这份痛苦妥协,毕竟唯有我知道如何解决,或逃避地解决(又来矛盾)。我非常擅长客观看待问题,并不会深陷于不舒服或更加痛苦的情况。也许长时间独处下来,在意的人只有自己,唯有把心安放,才能获得内心平静的力量。

某人说过,内心的平静不是靠努力就能获得的东西,但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足渐领悟平静的美好。喧哗、烦躁、影响、动摇内心的事,give a shit or don't give a shit,终究是选择。客观来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人生非得要做出选择。与其做出选择后悔的选择,倒不如一开始不选择。但矛盾体的本质,是为了证明 never try never know 而存在,做出的那些选择,虽然很后悔,但仍然感谢自己足够勇敢…。



“如果足够自信、优秀和强大,那就像猫一样爱自己,唯有足够爱自己,多出来的一份爱,才可以分给别人。”



……想如此告诉自己。

12 April, 2020

安好

去年搬家时画的,应验现今的状况…鸡皮疙瘩掉满地。

其实不想这么说,因为感觉很欠打…但 MCO 对我来说,就和平时宅在家没差别,甚至更加享受 MCO,或许我很 introvert 的关系。

在喜欢的空间工作,无疑是一种享受。但最近工作量有点多,甚至第一个周末两天都在工作。一开始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想说这是可以适应的空间,所以还好。这也是 work from home 唯一的缺点,好像不坚持原则的话,客户就认为你有必要在周末为他们工作。于是第二个周末开始把工作和生活划界线。

三餐,至今为止都是亲自来。出外打包很方便,但从没觉得特别想吃外面的食物。每隔一星期会和家人朋友video call,才不至于与世隔绝。近期晚间,常常在露台吹着习习凉风思考人生(发呆),发现独立生活是人生中做得最正确的决定,发挥所长、养活自己也是一种能力,我如此引以为傲。


看着疫情的新闻,无意间看到有些人确诊之后开始失去嗅觉和味觉。突然让我想起《Perfect Sense》这部电影。当初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 Eva Green 独特的气质,和有种说不上来的神秘感。《Perfect Sense》也是讲述关于疫情的电影,但和《Contagion》不一样的是,前者把疫情发生那期间,围绕在男女主角周围的故事描述得颇有艺术感。旁白丧得很美,但上演的尽是人们为了活下去,积极面对生活而努力的画面,如此的旁白加上如此的画面,毫无违和感。确实心里时不时有一句话在提醒着我,纯粹只是活着就已经很满足了。

(虽然工作累得像狗,但是感恩还是留给隔天吧)

最近常在听的歌是 Eric Clapton 的《Believe In Life》 ZICO 的 《Any Song》,两首曲风相差挺大,但一首是在早晨点开来听的话,是给人希望满满的歌;另一首是工作BGM已经不知道要听什么样的歌,就选择无限循环播的歌。仔细听《Any Song》的话,其实歌词里装着随便,似乎很 sync 现今的生活。

12 February, 2020

理智安慰潜意识


近期和朋友闲聊的话题都围绕在“情绪”,有时烧脑、有时浅浅。话说不知是因为自己独处太久还是其他因素,我内心老是会有把声音在告诉我一些事情。那些事情其实无关痛痒,我甚至有时候不太理会,但很多时候的不顾一切,都是由它发掘。不顾一切做的决定,不计较后果的行动,我还是挺感恩的,至少它不曾让我失望过。

我称它为潜意识,她像个大姐姐那样在关照我的内心深处,有时候很温暖,有时候她讲话很直白,让我很受伤。平时我听得见她,她像是内心的一把尺,很肯定地告诉我该怎么做才不违心。有时候潜意识本身有情绪问题,有些事情不是很确定,她非常困惑,以致于没办法清楚判断抉择,还是有理智来告诉她怎么做。理智像是个大哥哥,关照我和潜意识,既温柔又宽容。

友人称这为“敏感”,遇到苗头不对劲就闪。潜意识确实会比平时的自己预先“嗅到”事情哪里不对劲,但却无法很正确地传达给理智大哥,这时候会有救星,选择逃离或者拒绝,俗称为第六感。救星让我做出的行动是我无法理解为何,且毫无预告的,但当下就是知道“我必须这么做”。或许第六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虽然它无法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在这些焦头烂额的问题跟前,它可以是很强大的能力。

曾经读过一段文,大意是说弱肉强食的生物食物链,草食动物遇到肉食动物会逃,唯有人类面对难题时不会选择逃避。诚实面对自己,确实很残忍,犹如在自己身上活生生开刀,扒开不知何时受的伤和痛。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扒开都是像电玩游戏里up level过关斩将的新体验,拥有的经验值越大,自愈能力越来越强。我相信唯有内心真正变强大,才能打败那该死的心魔;唯有内在对自我有足够的肯定,才能真心地散播喜悦和幸福。

05 February, 2020

很短但很满的新年

人生不过就是 如愿以偿~

2020年的农历新年来得有点早,早在去年圣诞节期间就开始客户农历新年的案子,直到一月中才结案,我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对着新年红彤彤的设计,眼睛都快被红色戳瞎了的说。老实说,我不喜欢过年。天气很热之余,传统的红色让这个新年更热,热得我什么都不想做。除夕、初一到初四我都呆在家,除了和家人度过之外,也尽量不出外。

唯一很安慰自己这个新年其实还不错的是,我终于狠下心为自己换手机!其实锁定它已久,自从爸换这个型号之后,一边观察它价钱一边还下滑,直到友人告诉我它的官网有新年特价时,价格太心动而我毫不犹豫订购!(撒花~)

这也是我唯二忍很久的事(第一是storeroom小房 哈~),我之所以不敢买太昂贵的手机,也是因为学院读书时期老是把手机给弄丢…搭德士弄丢两次、去瀑布玩时朋友从包里拿相机然后相机带钩到我的手机,就这样亲眼看着我的手机“噗通”地掉下去瀑布…那种失落感很麻木,导致我最后只敢买黑白屏幕的老款手机(而且不是用我的钱买的 更对不起 呜),每提起这故事每次都觉得可笑,我似乎跟智能手机绝缘,呵。

回来槟岛工作之后,一直在用家人换新手机后就没在用的旧型号,即使那些旧款手机已经跟不上时代,我还是想办法让它们跟上了(自己很自豪…)。直到电池和容量已经KO,我这下才甘愿换(是要忍多久 啧),所以它是我人生中第一个自己赚钱买的智能手机!(再撒花~)

亲爱的家人~

新年期间,莫过于和家人如常到圣堂参加初一的弥撒;初二依然如常参加弥撒因为是星期日,但那天回家时发现小银的轮胎漏得扁扁的,老爸从居林载二姐回来之后也发现他车的轮胎也扁扁的,而且我俩漏的还是同一边。毕竟年初二大家都还没营业,要送店里修理也很懊恼,还好当天有二姐夫来帮忙修理,真的感恩!

编豆角酿肉

大姐从去年开始就托我做她爱吃的编豆角酿肉,但一直都没机会做给她吃。趁这次齐人,喂饱我全家之外,乐萱也很给力,吃到停不下来,哈~还有火锅 is a must!但这次的汤底是海底捞牌子的汤包,超方便而且无需劳烦大姐夫长时间熬煮汤底,省心很多!

珍重的朋友们~

间中返回岛上班三天,新年快到尾声,我才要开始见朋友…初八我们四人行到日得拉(Jitra)找Joe。这次聚会的时间有些紧凑,因为友人在下午四点十分的火车回吉隆坡,我们闲聊没一会儿就事不宜迟地开始…从8、9点到21点,再来是如常的In Between。这次的局很温柔地结束,皆大欢喜~吃过午餐后就回大山脚。

农历新年很短很短,落在吃亏的星期六和日…朋友的局不多,就这么一摊,但感觉却很满很满。

18 January, 2020

看心情的习惯


很多时候,我是看心情做事的人。看电影、逛街、和朋友吃饭、吃麦当劳的芋头派…等等。很显然现在写着文的我,也是看心情写的。

但有些事情成为习惯之后,心情就不怎么重要。煮饭、写日记、上班、回家…等等。成为习惯的事情,就不再去想该不该做,它已经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做会死的那种。我想两个人恋爱,一旦过了热恋期,互相都成为对方的习惯,没有对方会死,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我不希望他成为一种习惯,因为这对他来说不公平。无伤大雅、有点小距离的关系,这大概是我唯一的出路。

然后埋头写文,好像现在这样,很疗愈。一种很安慰的潜逃。